卫健委:未来三年,全国将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发布时间:2019-11-04 点击量: 1872 次

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,至今整整20年,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,慢性病老年人接近1.8亿,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。

中国将出台措施推进健康老龄化

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为实现健康老龄化,近期将出台《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打通医养结合的难点、堵点,优化审批流程,在政府投入、土地、税收等方面支持医养结合,推动医养结合延伸至社区和农村。
国家将完善“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”的养老服务体系,健全高龄、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,加快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,满足多样化、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。
未来三年,全国将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
养老护理员作为新兴职业,目前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。为此,日前民政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“2022年底前,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、200万名养老护理员、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。”
张奶奶今年已90岁了,每隔两个小时,养老护理员需要为张奶奶翻一次身,帮助张奶奶从睡床移动到轮椅也是一项颇为浩大的“工程”。
“我是2013年的8月份到的养老院,有呼叫器,夜晚也有人值班。”北京某养老院入住老人张奶奶说。
88岁的刘奶奶虽然日常生活可以自理,但一些生活细节仍然需要养老护理员的帮助。
“剪脚趾甲,年纪大,你要现在让我剪脚趾甲,我都剪不了,因为腿抬不起来。”北京某养老院入住老人刘奶奶说。
业内人士表示,养老护理员需要基础的医疗知识,专业的护理技能,以及对老人身体状况的了解等等,但目前养老护理员供不应求。
“养老护理员目前实际上在整个行业里都还是很缺乏的,存在一段时间之内,可能找不到护理员的情况。现在行业发展也快,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,这部分人才目前还是很抢手的。”北京某养老院院长赵婷说。
数据显示,我们全国目前有4000万失能老人,对养老护理员需求是600万人,但目前实际从业人员只有30多万,存在巨大缺口。为此,9月底民政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到2022年底前,要培养培训200万名养老护理员、10万名老年社会工作者。
“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主要问题有三个:
第一个就是招生难;
第二个是留人难;
第三个是职业通道不通畅。”
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认为,应该加大鼓励年轻人,让他往这个行业里来,多部委协同合作,去解决市场那些真的难点、痛点问题。
95后“住”进养老院 与“80后”上演“忘年交”
在济南养老服务中心,护理人员教老人如何用手机网购。
10月7日,重阳节,兴隆山脚下的济南养老服务中心,一大早就热闹起来了。董燕招呼着爷爷奶奶们去食堂,一起动手包水饺、蒸大包、炒菜,为一年一度的“重阳美食节”做着准备。这个24岁的济南妹子,已经“住”进养老服务中心一年多了,每天的工作就是护理这里八九十岁的老人们,照顾起居饮食,陪玩陪聊天解闷,帮助他们安度晚年。
董燕不是济南养老服务中心唯一的95后养老护理员。近年来,一批批95后养老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,就职养老服务机构,为这个原本的“夕阳行业”注入新的朝气。随着这些年轻群体的到来,老与少之间的碰撞,注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。
叽叽喳喳的“小燕子”
“小燕子,快过来帮奶奶看看,这鞋子该怎么买?”86岁的孙老太急冲冲地喊道。董燕连蹦带跳地跑过来,开玩笑地说道:“孙奶奶,您这是又要网购啊?”董燕打开购物软件,耐心地帮她挑选颜色、尺码,然后领券、下单。孙老太买到了心仪的鞋子,喜上眉梢。
在济南养老服务中心,董燕就像是一只叽叽喳喳的小燕子,给这里增添了许多青春气息。从去年济南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试运营后,董燕就到这里上班了,这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。平日里,董燕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设法让老人住得舒心。“除了陪爷爷奶奶们聊家常,每天还得组织他们开展各项主题活动,打太极拳、做手工、跳舞等等。”在这家养老院里,董燕还是老人们的“小老师”,教他们如何使用手机玩微信、刷抖音、网购,“不少人都以为老人学东西会很慢,其实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可快了,一学就会。”
对于董燕的到来,老人们起初还有些意外和怀疑,“我前后住过七家养老院,都是闺女辈儿的护工,还没碰到过这么年轻的丫头。”林老太说,自己原以为小姑娘不会伺候人,但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,越来越喜欢这只“小燕子”,“她照顾人挺仔细的,还教会我们很多新东西,我们都觉得变年轻了。”魏老太口中的“亲孙子”
护理老人不是什么轻快活儿,不光是组织活动、唠唠家常那么简单。济南养老服务中心失能失智区里住着30多位老人,每天7点前,22岁的养老护理员刘业胜会穿着护理服来到老人房间,帮忙穿衣、洗漱、喂饭、换尿垫、擦屁股、擦洗身子……一切琐碎活儿,都得他自己来搞定。
这里的老人们因为行动不方便,情绪也不稳定,经常会发脾气。94岁的魏老太是位抗战英雄,还当过几十年的外科医生,曾经的“女强人”如今躺在病床上,连翻身都困难,情绪有时候就会变得很差。“整个养老院里,她老人家就认我一个人,指定让我来照顾。”刘业胜笑着说,他照顾魏老太有自己的一套“诀窍”,“白天我就设法逗她开心,生气的时候就多哄哄她,晚上睡前会跟她说会儿悄悄话,听她讲讲当年的英雄事迹。总而言之,我得想办法走进她的世界。”
在刘业胜的精心护理下,魏老太性格开朗了不少,胃口也好了许多。在魏老太心中,也已经把刘业胜当作亲孙子来看待。“奶奶,今天早上吃得不多啊,这样可不行,中午咱得多吃点。”“行,我听我孙子的!”心与心之间的慰藉
济南养老服务中心依山而建,在群山环绕的静谧之中,远离城市喧嚣。“在这里感觉内心很平静,不像城市里的快节奏生活,焦虑的情绪也能得到释放。”董燕说。
在这里,董燕还学会了如何去表达爱。董燕跟父母常年在济南生活,亲奶奶独自一人在东北居住,日常沟通只能靠电话和微信。“以前不经常跟奶奶聊天,最多就是问候一下。来到养老院之后,经常跟她分享养老院的趣事儿,遇到烦心事也会问问她的意见,相互间沟通变多了,奶奶心里可高兴了。”董燕说。
刘业胜从小没见过爷爷奶奶,在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,总有一块无法弥补的缺憾。“有时候见到魏奶奶,会觉得她就是亲奶奶。”刘业胜说,他喜欢跟老人们住在一起,只要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,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希望。
这些住在养老院的年轻人,给老人们送去了新鲜和快乐;老人们则像宠爱自己的孩子一样,用慈爱的笑容融化年轻人心中的成见。在这里,断裂的亲情就这样得到了延续。
走与留的“选择题”
当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加入到养老护理群体中来,为养老行业注入新鲜血液。2013年,山东英才学院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,成为山东省首个开设养老专业的高校。随后,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、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等二十几所院校相继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。近两年,这些专业的学生陆续走上了养老一线的岗位。在济南养老服务中心的健康活力区和失能失智区,一共有23名养老护理员,其中95后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。
“这些年轻人参与进来后,让养老服务变得更加专业。他们都是科班出身,学习能力很强,懂得如何科学规范地护理老人。另外,年轻人的到来,也让老年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活力,他们不仅能照顾好老人的生活,更重要的是给予老人更多精神上的安慰。”济南养老服务中心失能失智区负责人徐光英说。
然而,留不住年轻人,也是这些养老机构不得不面临的尴尬现实。刘业胜今年刚毕业,他们同班的19名同学,毕业后还选择做这个行业的只剩4人。工资待遇偏低、工作内容重复脏累……都成为年轻人选择离开的理由。为了留住这些年轻人才,“济南养老服务中心一方面提高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,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渠道,工作优秀的人会逐渐转型走上管理层,养老护理员并不是年轻人职业规划的终点。”徐光英表示。
正在济南养老服务中心实习的李红玉,已经熬过了前3个月最难的“适应期”,她也慢慢喜欢上了这里。“当初之所以选择养老专业,就是觉得这是一个朝阳行业,会有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。”李红玉希望毕业后能留在这儿工作,“现在是老龄化时代,我国的养老行业前景广阔,我们95后去做这件事情,也一定会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。”

在线预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