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——《之江新语·追求“慎独”的最高境界》等文中引用
原文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——﹝春秋至秦汉﹞《礼记·中庸》
《中庸》原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。南宋朱熹将其抽出,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一起并称为“四书”。
《礼记·中庸》开宗明义就论及“慎独”:“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见:通“现”,显现。独:个人独处。大意是说:因此,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谨慎守道,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生怕离道。即使在隐蔽之处,或在细微的事情上,也没有离道的表现。所以,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十分谨慎。
关于“慎独”,《礼记·大学》解释为:“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慎独是指君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,凭着高度自觉,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,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、做人原则的事。与此相反,“小人闲居为不善”,“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”,小人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情,却试图伪装自己。然而,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骗不了人的,“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”。只有“诚于中”,才能“形于外”,故慎独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。
一般说来,当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,绝大多数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为,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,问题就出在无人注意时。“慎独”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。康熙将“慎独”概括为“暗室不欺”,并告诫子孙:“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俱以慎独为训。”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幅醒目的中堂,上书“慎独”二字,以警醒、勉励自己。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“慎独”。对于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来说,“慎独”也是应该有的一种修养境界。刘少奇在《论共产党员修养》中就指出,“每一个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,无人监督,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,他能够慎独,不做任何坏事”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,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、制度的监督,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,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,人前人后一个样,尤其是在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,更要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,始终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。